【浦江老师傅】黄明辉:传承陶艺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
栏目:茶具知识 发布时间:2025-09-28
     为传播技能文化,弘扬“浦江老师傅”精神,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,促进农民增收就业,助推乡村

  

【浦江老师傅】黄明辉:传承陶艺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

  为传播技能文化,弘扬“浦江老师傅”精神,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,促进农民增收就业,助推乡村振兴,实现共同富裕,从9月6日开始,浦江发布推出《浦江老师傅》系列专栏节目。在这里,我们带您走近那些身怀技艺、传承匠心的“老师傅”,听他们讲述手艺背后的故事。

  在浦江,万年上山遗址的彩陶碎片静静诉说着人类文明从“利用自然”到“改造自然”的跨越。而今,“浦江老师傅”黄明辉正以陶土为媒,将万年文化基因注入现代生活,复原古陶、创新文创,更以“传帮带”的匠心,让浦江陶瓷从“一个人”的坚守走向“一群人”的传承。

  “像我们这些老师傅,得多开展活动。就说传承这一块,我们可能做得还算不错。咱们老师傅最重要的任务,就是得把浦江陶瓷好好传给下一代,让这门手艺一直延续下去。”黄明辉的话语质朴而坚定。

  近年来,黄明辉将目光投向上山文化,决心让这些沉睡万年的陶器“活”过来。“真正的复原绝非仅仅追求外观颜色的相似,是对古陶全方位的还原。”黄明辉说,要把谷壳、大米这些元素融入其中,制作出与出土文物几乎一模一样的作品,这样才算复原成功。

  然而,古陶复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,釉料研制便是横亘在团队面前的一道难关。徒弟黄选栋在谈及釉料研制的过程时,脸上流露出一丝感慨:“刚开始制作釉料的时候,它就像一坨毫无特色的浆糊,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配方的好坏。我们只能凭借经验和感觉进行调配,通过烧制来检验效果。”他说烧制完成后,还不能立即开窑查看结果,必须等待陶器自然冷却。这个等待的过程无疑是一种煎熬。

  历经三年多,黄明辉成功复原出“上山大口盆”等器物,更催生出“上山韵”文化杯、握手杯等爆款文创。2021年,作品《远古随想》成为万年上山进京国博展伴手礼;2024年,《上山韵茶具》入选“浙江特色伴手礼”;今年,《上山韵茶具》和《和平花语》被浙江省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收藏。

  黄明辉并未满足于古陶的复原和文创产品的开发,他不断探索创新,独创了“渐变釉”技艺。徒弟盛旭东在回忆师傅研制“渐变釉”的过程时,敬佩地说:“要想釉水在瓷器上产生水墨渐变的这种形态是非常难的。这些材料都采自浦江当地,师傅带领我们跑遍了浦江各个产瓷土的地方,研究进行了一百多次。”

  黄明辉深知,要让浦江陶瓷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,传承是关键。他秉持“毫无保留的开放传承”理念,每周五晚,工作室便化身课堂,他不仅向徒弟们传授上山文化史和现代美学设计知识,更注重培养他们的人品和技艺。他要求徒弟“先修人品,再学技艺”,前半年免费学习,考察其兴趣与品性;拜师后需尊重师兄师姐。这套严苛的收徒标准,筛选出了十三位坚守匠心的传人。

  在课堂上,黄明辉是一位严厉而负责的老师。徒弟黄选栋回忆说:“师傅在大家一起的时候是比较严肃的。上课的时候他会出一些例题让我们制作,比如说制作一些花朵雕刻的时候,他会提供一些例图让我们进行绘画雕刻,然后根据我们雕刻出来的成品,进行纠错或者指出一些不足。”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,引导徒弟们不断进步,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,在挫折中坚强。

  黄明辉还鼓励徒弟们自主创业,把浦江陶瓷产业做大做强。“三年前我就跟你们说了,学得差不多了就出去自己开工作室,到时候浦江到处都是咱们的工作室,产业不就慢慢壮大了。”

  目前,他的工作室已为学校输送了许多专业陶艺老师,多名徒弟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荣获大奖,还有几位徒弟成为了助理工艺美术师。从“一个人”的坚守到“一群人”的创业,黄明辉用他的智慧和勇气,为浦江陶瓷产业开辟了一条发展之路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